发展枢纽经济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空间形态的历史需要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现代物流的本质是一种网络化的产业组织。发达的物流,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枢纽、节点和便捷的通道体系作为支撑。”在5月28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物流投融资大会暨2021中国智慧物流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表示,“双循环”战略的实施,使包括交通运输业在内的整个物流业“如沐春风”,应该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拉紧与国际供应链的依存关系,创造自主可靠、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张大卫表示,现代物流追求高效率、低成本和便利性,因而那些靠近市场、交通便利、社会服务配套公共服务良好的地方,往往成为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的优选。因而,发展枢纽经济应注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特定区域内集散,“形成要素高效流动、重组、整合,从而吸引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周边聚集并带动广域空间经济增长。”
在他看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在空间形态上应该是:若干全球供应链枢纽-众多国内供应链节点-发达的供应链网络。“这一空间布局要求与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甚至和现代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都应该是高度吻合的。”
基于此,把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城市产业和人口聚集发展与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经济”,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和全球、区域供应链枢纽城市的内在要求也是一致的。
目前,国家层面正在推进供应链-综合交通-现代物流枢纽一体化建设,如成都、重庆、西安、郑州、乌鲁木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郑州-卢森堡国际航空物流双枢纽等。
张大卫认为,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基础,以现代物流业发展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目标,最终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枢纽经济发展模式,正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空间形态的历史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双循环”的构建,使人们更加关注物流市场的培育以及物流企业对国内市场的覆盖和通达能力。
当前,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迎来风口,资源整合、新科技转化应用、新模式与新场景创造、数字供应链等都为物流业投融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张大卫表示,物流业要注意大数据资源的积累与安全开发利用,与平台企业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技术等新产业场景实现包容发展。
数据显示,物流与供应链行业已受到越来越多产业资本的关注。今年1~4月,物流行业共发生股权投资事件42起,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今年一季度,针对物流与供应链行业的股权投资中,有1/3属于战略投资。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